德信体育News
浙江乡村博物馆建设的实践和德信官方网站成效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今年的主题是:“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英文:The Future of Museums in Rapidly Changing Communities)。在当代中国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的背景下,浙江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发源地,其乡村博物馆建设已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浙江是文物大省,文化遗产丰富,2021年9月,作为全国三个乡村博物馆建设试点省份之一,浙江启动乡村博物馆建设项目,提出在“十四五”期间建设1000家乡村博物馆。截至2024年底,浙江已建成乡村博物馆928家,涵盖红色根脉、名人故居、非遗技艺、乡村记忆、民俗风情、村史乡贤、科普教育、书画艺术、民间收藏、工业遗产、特色产业、文化遗迹等12个类别。这些乡村博物馆守护住了乡村文化根脉,活化了优秀传统文化,兴旺了乡村产业发展,厚植了精神共富沃土,不仅承载着乡土记忆,更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乡村与城市的重要纽带,是社会文明进步在农村文化生活中的反映。在5·18国际博物馆日来临之际,我们梳理下浙江乡村博物馆建设的实践和成效。
乡村博物馆是记录乡村沿革、在地文化、民俗风情的重要载体,正逐渐成为浙江省地标性的乡村文化窗口和文化品牌。2022年3月出台的《浙江省乡村博物馆建设指南(试行)》提出:乡村博物馆是位于乡村范围内,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重点展示、传播、收藏和传承地域历史文化、特色文化、革命文化及乡村生产生活、非遗保护、产业发展见证物,向公众开放,具有博物馆功能的文化场馆。同时明确规定乡村博物馆的展览面积应不少于100平方米,藏品数量应不少于50件/组 。
这份指南不仅为乡村博物馆划出了一道底线——具备博物馆功能的文化窗口,同时,“体现鲜明的在地性,突出‘一村一馆一品’的地方特色”被写进指南之中。指南的出台为浙江乡村博物馆建设提供了清晰的方向和标准,使得各地在建设过程中有章可循,有力地推动了乡村博物馆建设的规范化和标准化进程。
浙江各地的乡村博物馆充分挖掘本地特色文化,打造出了一个个独具魅力的文化展示空间。松阳作为传统农耕大县,许多生产生活习俗遵照节气变化,千百年来延续至今。西坑村里坐落着一座乡村博物馆——松阳气象·二十四节气馆,通过模型、图解、实物等详细介绍了当地的节气变化,和与此相关的民俗文化。杭州市余杭区中泰街道素有“中国竹笛之乡”的美誉,辖内紫荆村坐拥6000亩苦竹林,翠如碧海。2020年底,中泰街道和紫荆村将以前的竹器厂改造成以笛文化为主题的乡村博物馆,馆内的烤炉、老式打孔机、刻刀还有部分竹笛,都由村里的制笛工匠自发捐赠,这间博物馆不仅展示着村民曾经的生活印记,还给了独特的笛文化一个展示空间 。
在绍兴市柯桥区平水镇新平阳村的越茶博物馆,馆内收藏了茶经、茶器等展品300多件,填补了绍兴市没有综合性茶叶博物馆的空白,展陈还原了当年瑞泰茶栈的门头,在这里,不仅看得见绍兴种茶的辉煌历史,也有越地的相关茶俗展示,以及文人雅士品茗论道的图文场景,俨然一个越茶文化展示窗口和交流体验平台。还有展示畲族文化的温州市泰顺县司前畲族镇畲族文化展示馆、着眼非遗保护的湖州市南浔区善琏镇善琏湖笔非遗活态传承馆、国内首个以纺梭为主题的余杭百丈镇传梭博物馆等,它们各具特色、别有韵味,生动地展现了浙江乡村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为了提升乡村博物馆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浙江各地积极创新展陈和运营形式。在绍兴市越城区鲁迅外婆家朝北台门陈列馆,不仅有实物、照片、文献资料展示,还借助全息纱幕投影、影音播放等技术,设置了序厅入梦、摇到外婆桥、社戏音绕梁、与我同游的数字化展陈场景,数字展陈突破了时空和地域的局限,以交互式展示手段和开放式知识探索模式,让观众从“活化”的展品中开启体验性、启发性满满的“寻梦”之旅 。这个面积350多平方米的展馆,不仅是游客们寻访鲁迅童年生活足迹的打卡首选,更是一本可视可知可感的“立体教科书”,成为当地中小学生的实践教育基地、充满“乡土味”的第二课堂。
在运营方面,浙江的许多乡村博物馆依托展陈藏品的内容和品质,培育文创、特产、研学等“博物馆+”新业态。温州瓯海区泽雅镇纸源村依托明代手工造纸遗存,开放泽雅传统造纸专题展示馆,将昔日纸农生产活动变成沉浸式体验研学项目,村里还落地了研学一条街、乡村民宿等精品项目,旅游人气带动了红薯、笋干等村里土特产和文创产品热销,研学产业为村集体增收超20万元 。此外,浙江省文物局上线“乡村博物馆地图”小程序,涵盖路线、展览、活动、风物四大板块及全平台检索服务,串联沿线乡村博物馆、旅游景点、餐饮美食、酒店民宿;丽水市推出“跟着博物馆去旅游”的寻宝图手册,打造精品游路线,将博物馆资源有效转化为发展动能,使乡村博物馆成为集乡土文化展陈、文创产品展售、非遗手工体验等功能于一体的多元文化枢纽。
乡村博物馆的建设离不开政府、社会和村民等多方力量的共同参与。政府在政策支持、资金投入和标准制定等方面发挥了主导作用,为乡村博物馆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社会力量也积极参与到乡村博物馆的建设和运营中来,一些企业和社会组织通过捐赠、合作等方式,为乡村博物馆提供资金、技术和人才支持 。
村民作为乡村文化的传承者和创造者,在乡村博物馆建设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许多乡村博物馆的展品由村民自愿无偿捐赠,还有的乡村博物馆由村民自筹资金建设。例如湖州市长兴县小浦镇方岩村的岕里婚庆博物馆,馆内200余件婚礼用品、婚房设施等充满时代印记的老物件一半都来自当地村民自愿无偿捐赠。村民们还积极参与到博物馆的运营和管理中,如担任讲解员、参与民俗表演等,不仅增强了村民的文化自豪感和归属感,也为乡村博物馆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浙江乡村博物馆建设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浙江的每一寸土地都是景区”起到了点睛之笔作用。未来,随着“十四五”期间1000家乡村博物馆建设目标的逐步实现,浙江乡村博物馆将在传承乡村文化、促进乡村振兴、推动文化强省建设等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乡村博物馆也将不断适应时代发展需求,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和路径,为公众带来更多元化的文化体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综上所述,浙江乡村博物馆促进城乡融合的实践表明,文化空间可以成为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创新枢纽。未来发展中,需要进一步强化政策协同、完善数字基建、培育复合人才,使乡村博物馆从“物理结合”走向“化学融合”,最终实现城乡居民“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理想图景。这一探索不仅为全国提供可复制的浙江经验,也为全球城乡融合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
(本文作者:葛建纲系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浙江理工大学基地研究员、浙江理工大学丝绸博物馆馆长;王国灿系中国县域网高级顾问、浙江省生态文明研究院特聘研究员)